“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至,这些横沥非遗邀您“遗”起看
2023-06-09 17:24:25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主题: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 —
6月10日|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目前,横沥镇现有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蕴藏着不可再生的城市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横沥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

据了解,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另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是貔貅舞、草龙舞、陈氏太极拳、横沥传统婚俗。这些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彰显横沥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横沥镇大力传承发展非遗文化项目、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进一步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遗项目更好地惠及群众,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横沥牛墟
微信图片_20230609163050.jpg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东莞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全国四大牛墟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横沥牛墟成为见证横沥商贸繁华的“活化石”。横沥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每逢公历以一、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省内外各地客商、农民就会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横沥牛墟的长盛不衰,是一个农耕时代的文化经验样本,它不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更是一种品牌,一种商业文明的象征。

 

横沥牛墟

 

  

如今,牛墟文化已经成为横沥人诚实守信、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最突出特征。2007年,横沥牛墟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横沥牛墟入选第四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横沥牛墟入选“广东老字号”企业。以牛墟文化打造的一年一度的“百年牛墟风情节”已成功举办多年,牛墟文化深入民心。

 

貔貅舞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水边貔貅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8年因为修建松木山水库,宝陂村集体移民到横沥镇水边,貔貅舞就伴随着这个移民村流传了进来。传说貔貅是一种异常凶猛的野兽,后被神童紫微征服,人们此后安居乐业。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编成舞蹈,把貔貅当作吉祥物,寄以驱邪引福、生活安康的愿望,舞貔貅时,经常要表演这段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据介绍,貔貅舞主要有舞貔貅、打拳、耍刀耙棍等内容。

 

貔貅舞

 

  

2022年10月,为了对貔貅舞进行濒危抢救和恢复貔貅舞传承,横沥镇选定横沥实验学校作为项目传承基地。目前,横沥实验学校已建立了貔貅舞传承基地、貔貅舞精英校队、貔貅舞传承校队、貔貅艺术手工坊,共有精英队伍25人,小小传承人85人。同时,将皮影戏课程和貔貅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创作了皮影话西游之《貔貅传奇》。经过数月的努力,横沥貔貅舞濒危项目抢救终于初见成效。

 

草龙舞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田饶步草龙舞的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因当地地势较高,在那个水利不发达的年代,稻田常常缺水。据传,当年村中突遇大旱,无奈之际有村民利用稻草编织了一条草龙,并在中秋夜舞龙祈雨,谁知舞毕雨至,缓解了旱情。此后,“舞草龙”的习俗便沿袭至今。因此每逢中秋,村民纷纷舞草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村里会编扎、会舞草龙的人已不多,扎草龙的传统民俗技艺也濒临失传。黄耀林倾尽全力传承这项传统技艺,教村里的年轻人扎龙、舞龙。目前,已建立了舞草龙传承基地,发展传承人25名,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助力非遗舞草龙实现“破圈”传播。

 

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
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陈氏太极拳起初在陈家沟一向秘不外传,直到陈氏14世,即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把拳术外传给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以后,太极拳延伸有杨式、武式、吴式、孙式。1984年孙长海拜张志俊为师,成为陈氏太极拳第12代传人,被誉为陈氏太极拳大师,多次出现在广州、佛山和东莞等地开班授课。

 

 

  

如今陈氏太极拳张志俊功夫主要分布之一在东莞市横沥镇,由横沥村民邓锦华在传播,邓锦华习武33余年,研习太极拳11年多。陈氏太极拳于2016年被认定为东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字:吴婉珊 编辑:黄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