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文化馥郁芬芳。
于一座城镇而言,文化是城之精神的传承与根脉,也是加速发展的引领和支撑。硬实力让其强大,软实力让其伟大。
过去十年,是横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十年——百年牛墟文化深入民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好人效应”劲吹文明之风……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横沥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共生,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共融互进,文化“软实力”擦亮了“全国文明镇”金字招牌。
文化发展建设,体现了人民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征程上,横沥将坚持为民惠民靠民,把文化事业摆在精神文明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力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横沥镇北环路与骏马路交叉附近,有一座朴素的“牛行展示馆”,馆后是著名的横沥牛墟。这个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墟行,是全国四大牛行之一。它曾六易其址,四百余年却经久不衰,是见证横沥这个岭南小镇从农业走向商业文明的“活化石”。时至今日,横沥的牛只交易依然繁荣,“牛文化”深植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传统农业日渐退出,传统的牛墟已被牛行所替代,以牛代耕的场景也渐渐被都市人淡忘,但“牛文化”依然沉淀在横沥人心中。
如已故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张杨锦,“相牛”七十余载,从不为多赚佣金而弄虚作假,“诚实守信”赢得一生美誉,这种品质也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的积累是一个城市文化积淀的过程,同时又能提神振气,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牛文化”内涵,自2010年起,横沥结合牛墟的产业特色,深挖区域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将原来纯粹的“牛交易”升华为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百年牛墟风情节”,打造了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活动。每年的“百年牛墟风情节”,数十项活动充分融入了“牛文化”元素,极具观赏性和参与性,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旅游热潮。
历经十余年锻造,“百年牛墟风情节”渐成区域文化品牌,也成为当地群众精神文明素养的一大源泉。横沥镇相关负责人直言,这不再是单纯的民俗活动,要进行新的提炼和融合,力争打造成为横沥旅游经济的平台和引擎,助力高质量发展。
“百年牛墟文化”是横沥一张自古延续至今的名片,文化深入民心,品牌远近驰名。另一张时间更近一点的历史名片则是本地的红色文化。

近年来,横沥在田饶步革命烈士纪念碑旁建起了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其实,横沥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热土,是横沥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活跃地区之一,无数仁人志士在横沥大地前赴后继,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红色印记。
在横沥,让历史文化焕发生机的还有东莞逸颐艺舍博物馆。这座建于2013年的博物馆,主要从事艺术品收藏、展览陈列、艺术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是国家4A旅游景区。馆内主体建筑有展览四合院、贵宾艺舍、藏品仓库大楼。四合院内的主题展厅,展示了陈氏家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所收藏的各类精美藏品,多年来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驻足观赏。

近年来,横沥精心提炼“牛文化”精髓,从民俗品牌活动逐渐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延伸。2019年成功打造出以牛为主题特色乡村振兴活动品牌——“斗牛大会”系列赛。活动围绕人居环境、和谐善治、文化振兴、生态产业等主题,进行同台竞演、斗经验斗成效,形成各村(社区)对标先进、你追我赶、争摆擂台的热潮。
这种比学赶帮的竞赛“斗牛”机制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村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并形成了横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又一响亮品牌。
舞台上歌舞飞扬、公园里好戏连台、文化中心笑语盈盈、图书室内书香四溢……近年来,横沥镇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资源配送体系,把文化惠民演出、文艺培训、书画展览等送到了基层,打通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离人民群众最近,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主阵地。今年以来,横沥在新四村678艺时代、山厦公园持续举办的“潮流东莞•火柴盒”横沥城市艺术time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活动现场,台下观众挥舞着荧光棒和表演嘉宾一起唱起来,不少观众还举起手机,或拍照或拍视频,记录下这个美好的时刻,共同感受东莞和横沥的城市文化活力与魅力。
这里不仅有潮流的音乐会,传统粤剧曲艺的传承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近年来,横沥充分借助本土成长的凤凰粤剧团,每年划拨专项资金扶持粤剧曲艺发展,打造“粤韵横沥”巡演品牌,在村民的家门口搭起戏台唱起戏,并推动“戏曲沙龙进校园”,从少到老,从线下到线上,从剧场到群众家门口,横沥的戏曲传承活动接地气、有烟火味。
有限空间做到“小而精”,横沥在公共文化空间利用上颇有心得。近些年,横沥在新埠正街建设了老街展馆、软陶泥艺术工坊、文化能人工作室等,既凝聚了基层文化能人的智慧力量,又对社会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整合作用。
当然,横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远远不止于此。为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横沥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基层文化阵地,着力丰富全镇和各村(社区)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阵地不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月塘村将一座废弃的私立学校改建成文化阵地。有了阵地,月塘村村民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每到晚上,有的打球、有的跳舞、有的散步,其乐融融,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了;村头村利用老宅建成了红色阅读馆、香氏名人馆、香村美术馆、知青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过去熟悉的乡村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错落有致的彩色房子、青翠相邻的特色菜园、造型各异的景观树……走进山厦村,一幅独特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图景。除了外围的立面改造,村内环境的整治改善也是“彩虹村”的一大亮点。
与山厦村不同,新四村对旧村的活化利用也有自己的新尝试。
在新四村,你会发现,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旧房子,却是七八十年代的风格、二十一世纪的创意。墙上随处可见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黑白电视、唯我柠檬茶、飞人乔丹、超级马里奥、魂斗罗等创意墙绘,荒废的小池塘新建了创意廊道,闲置空地改造的音乐舞台几乎每天都有本土歌手驻场演唱……
通过“一村一品”工程,成功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形成了村头村的“葵香园”、山厦村的“彩虹村”、新四村的“678艺时代”、张坑村的“相牛故里”、村尾村的“荷塘叶色”、半仙山村的“朱子文化”、恒泉社区的“三六九趁墟”等12个文旅、农旅品牌项目。2020年横沥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2022年“横沥·百年牛镇”乡村休闲游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东莞是一个不缺好人的城市,横沥是一个不缺好人的小城镇。
张月娥荣获2021年度广东“孝老爱亲”类好人;叶惠权荣获2021年东莞第三季度“敬业奉献”类好人,闫媛媛荣获第四季度“助人为乐”类好人;吴亚七荣获2022年东莞第二季度“助人为乐”类好人……
行走于横沥大街小巷,道路整洁,文明志愿身影随处可见,“小城大爱”四个字更是出现在城市每一个角落。
从一个好人到一群好人,这种现象被称为“好人辈出、好人接力”。这种现象的出现,折射出横沥这座小城的“大爱精神”。可以说,横沥镇之所以在2017年获评“广东省文明镇”基础上,2020年首次获评“全国文明镇”“小城大爱”功不可没。
近年来,横沥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评促建,相继推出了“道德模范”评选、“横沥好人”评选、和睦家庭评选等一系列“道德明星”评选活动,深入挖掘横沥好人、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相继涌现出全国诚信典范张杨锦、全国十大社工人物徐祥龄、全国农民工人大代表曾香桂等一大批感动东莞甚至感动全国的道德模范人物,“好人”总量(49人)居全市各镇街前列。
值得关注的是,横沥建立健全关爱“好人”长效机制,制定了《横沥镇“道德模范”圆梦计划实施办法》,建立帮扶和慰问道德模范机制,还有专人专职跟踪“道德模范”及“好人”需求,通过节假日定期走访,进一步消除好人做好事存在的一些顾虑,让好人得到更多的实惠。另外,坚持“好人”教育从娃娃抓起,制定《横沥镇未成年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指引》。关爱“小候鸟”“益企啡吧”等公益项目,更是让“友善横沥”的城市精神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志愿者。当地举办的各类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中,随时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这个人口数量不到28万的小城里,志愿者种下的爱心种子逐渐萌芽成长,用周到细致的服务温暖他人,用个人奉献书写社会大爱。

在“全民戴口罩”劝导活动现场,经常能看到
林春秀
的身影。
从2016年加入横
沥志愿者服务队至今 ,林春秀参与志愿服务已超过2500小时,策划参与超过300场活动。
想起做公益的初心,林春秀念念不忘长辈的谆谆教诲。
“最初做公益源于家里的两位老人,他们对村中孤寡、贫穷村民的一声问候、一把蔬菜、一袋礼物打动了我和孩子们,我们便开始默默地对村里老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林春秀如是说。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打造,“小城大爱”已成为融入社会方方面面和市民生活的重要城市核心价值和文化品牌。
(公益宣传海报)
